兩江建設公司實施的世界首例硬巖矩形掘進工程
順利貫通
5月15日,重慶兩江新區建設有限公司世界首臺硬巖矩形頂管機掘進工程貫通儀式在兩江新區N區立交工程C工程項目部隆重舉行。重慶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二級巡視員盧斗昌出席活動,來自市行業主管部門,兩江新區管委會各相關部門,市行業協會,市、區兩級相關集團公司,設計院,項目參建單位負責人或代表參加本次活動。
上午11時左右,矩形頂管機的6個“大滾筒”組成的“矩形”刀盤旋轉著向前推進,順利貫通了A匝道隧道工程的最后“一米”。
此次隧道工程的順利貫通標志著國內在復雜地質環境中,矩形頂管掘進施工技術取得了重大進步,填補了重慶乃至全國硬巖及回填土類矩形頂管工法的空白,也為未來施工類似工程項目提供寶貴的施工經驗和技術支持。這是重慶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又一創新成果,更為未來發展全市基建新質生產力的“新”和“質”提供了有力支撐。
兩江新區建設公司承建的A匝道隧道工程是兩江新區N區立交工程C工程的重要節點工程,匝道設計全長791.485米,其中隧道工程設計下穿重慶機場快速路、內環快速路,全長176米,坡度1.4%,隧道埋深約4~5米,穿越地層為雜填土、泥巖、砂巖等上軟下硬復合地層。由于隧道埋深淺、地質情況復雜,傳統的明挖及盾構等施工方法效率低、危險系數高,易出現道路中斷、管線遷移、土方開挖量大、污染嚴重以及安全風險大、工期無法確保等問題,城市下穿道施工亟需通過技術創新,設計新的施工方法,解決現有作業中存在的問題。
兩江建設公司引進的“掘進號”頂管機,通過“掘進、頂推、注漿、減摩”等系統新工藝,采用裝配式頂進掘進施工方法,以動力機械施工、管節裝配式施工,達到一次性成型貫通下穿道結構的目標,高效完成下穿重慶機場路與內環快速路的隧道工程。
據悉,A匝道開通后,由重慶火車北站北廣場前往內環快速路人和方向的車輛,可不再繞行人和立交,從下穿道直接前往內環快速路,高峰期可節約13分鐘車程,將有效緩解兩江新區金渝大道與重慶機場路的交通壓力。
“掘進號”頂管機自始發掘進以來,兩江建設公司在建設好工程的同時,還積極從建設經驗中不斷總結工藝工法。通過應用新技術和工藝,有效解決了硬巖減阻、全斷面硬巖頂管施工頂進沉降控制、重慶地區矩形頂管頂進力計算及防水設計、智能化控制等技術難題,并獲得國家專利3項,完成省部級科研課題《超大斷面矩形頂管在裝配式下穿道工程中的研究與應用》,主編的地方標準《裝配式頂進下穿道工程技術標準》已獲市住建委立項,榮獲了重慶市質量管理活動三等獎。
兩江建設公司副總經理陳閣琳在接受重慶電視臺記者采訪時表示:“這是國內首個在硬巖中實施矩形頂管施工技術的成功案例。”工程的順利貫通充分驗證了矩形掘進設備具有綜合成本低、交通干擾小、環境友好等顯著優勢,尤其在穿越交通干線、地上及地下構筑物密集區的市政工程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據了解,“掘進號”頂管機首次采用“六刀盤+六滾筒”復合破巖技術,總裝機重量約1000噸、主頂推力10300噸、中繼間推力7000噸,斷面開挖寬10.42米、高7.57米,斷面開挖覆蓋率達100%,具備強大的硬巖掘進能力,能在復雜地質條件下實現高效、穩定的隧道施工。與傳統的圓形盾構機相比,“掘進號”頂管機因大斷面矩形、可裝配這兩大創新亮點,為地下隧道和設施提供更合理的布局空間,使其空間利用率提高20%、輔助人工成本節約60%,施工效率提升、作業成本降低的同時,還能適應淺覆土、不斷交通,減少城市改造需交通轉換帶來的擁堵以及對原有地面、植被的大量破壞。
接下來,兩江建設公司將以此次隧道工程貫通為契機,繼續秉持創新精神,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提升工程技術水平,積極應用推廣智能裝備和智能建造新技術、新工藝,助力全市建筑業實現高質量發展。